<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文化礼堂

        沈宅村文化礼堂:绽放文化异彩 打造精神家园

        2022年06月17日  来源:game365备用网址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365体育网页版在线登录官网文明网 

        沈宅村文化礼堂外观恢宏气派。

        雪后的沈约公园一角。

        迎珠灯是沈宅村独具特色传统之一。

        《周周有戏》文艺节目在麒麟之声戏曲大舞台上演。
         
          上溪镇沈宅村位于game365备用网址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365体育网页版在线登录官网西大门,东临航慈溪,南依麒麟、伏麟山,西伴潜溪,北接吴店,是一个交通便利、山清水秀的村庄。远远望去,村外的河流与道路交织,宛如四条银链。
         
          据《双溪沈氏宗三谱》记载:南宋时,沈约的二十三世裔孙沈明善举家迁居game365备用网址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365体育网页版在线登录官网吴店航慈溪双溪口沈宅村,在这里繁衍生息,为game365备用网址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365体育网页版在线登录官网沈氏之始迁祖。相传,沈宅村乃吕洞宾指点胜地卜宅,子孙兴旺,人才辈出。因沈姓之宅,故而得名。
         
          岁月流逝,750余年光阴如白驹过隙。麒麟山畔,沈约文脉却世代相传,文化如明珠般大放异彩。
         
          2014年11月,沈宅村文化礼堂建成以后,立被评为三星级文化礼堂。今年4月,2021年度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名单公布,沈宅村文化礼堂亦榜上有名。沈宅村文化礼堂内涵丰富、精彩纷呈,是村里日常活动的聚集地,也是村民精神文明的栖息地。
         
        《沈氏家训》 代代相承
         
          沈宅村文化礼堂坐东朝西,占地414平方米,由村民们经过百余天的努力、耗资110万元建成,外观恢宏气派且设计感十足。两旁设有文化长廊,展示着沈宅的村史村情、红色文化、沈姓渊源、活动剪影等内容。
         
          2015年7月16日,汉阴《沈氏家训》在中央纪委网站头条位置隆重推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受到各方高度关注。沈氏族人纷纷以此为荣,将其摘录书写悬挂于文化礼堂内。
         
          《沈氏家训》共计20条,1933字,创立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讲修身、重耕读、讲礼仪、严教子,是沈氏族人的传家宝,也是中华传统家规的典范。在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征程中,《沈氏家训》传承先祖精神、凝聚本族人心,熏陶和养育出了一代代为国为民、清正廉洁、宽厚谦恭的沈氏贤达。
         
          旧时,沈宅村祠堂曾存有一幅“沈氏手卷宝箓”长卷原件,后因战火流传到了诸葛镇银塘花厅沈村。长卷中列有“沈氏宗谱序”“沈氏世牒”“先裔画像”“名人重臣文赞”“圣旨诏令”等13幅独立画卷。手卷中的先裔画像有官至尚书仆射的沈约、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沈义伦等大小16幅,画高约20厘米,有工笔、水墨等,形态各异。卷头有名家所作的沈氏谱图序,“名人重臣文赞”的题词者则有苏洵、刘伯温、宋濂等人,多为诗作。
         
          1996年为了纪念先祖沈约,沈宅村民自发筹资,在古麒麟岩寺基础上扩大提升成了沈约公园,成了村民全新的立德之所。公园内,沈约纪念馆为两层建筑,飞拱斗檐、白墙黛瓦、红柱彩梁;沈约雕像高2.8米,全体金身,一派浩然正气;佛教信仰圣地大雄殿,庄严宏伟……
         
          “沈约为人淡泊明志,为官造福一方,我们都以他为榜样!”沈氏后人沈高明动情地说。
         
        传统文化 踵事增华
         
          迎珠灯是沈姓后裔闹元宵时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精彩。在文化礼堂里,还安放着珠灯出迎的“八宝仪仗”。
         
          相传,沈约后裔自宋朝定居以来,深受战乱之苦。直至洪武十五年,全国呈现出一派昇平祥和景象。沈宅村大兴土木,重修庙宇、祠堂,定于正月十五迎珠灯。珠灯分大小灯头,小灯头前后两颗珠形彩灯,画有八洞神仙和宝器,用于接板桥灯。大灯头共三盏,分头盏、二盏、末盏,分别画上48幅数百樽子城庙、麒麟大官、天上神佛、阴曹罗殿等佛像。
         
          “每到迎珠灯时,灯头前,有彩旗五十多面,开路牌、八宝仪仗、五市等宝器,十分威武,其形式与众相同。”沈宅村党支部书记沈利明说。
         
          除此以外,《周周有戏》民生实事·文化惠民演出晚会也是村民期待的盛会。
         
          每当夜幕来临,沈约公园内一派灯火辉煌,人声鼎沸。一曲悠扬的《喜闹花台》民乐演奏拉开了序幕,game365备用网址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365体育网页版在线登录官网道情《十杯香茶》、婺剧彩妆正本大戏《三请梨花》《百寿图》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齐齐亮相。
         
          “自2016年起首演,已经持续了6年。”沈利明一手创办了game365备用网址_365bet亚洲官方网址_365体育网页版在线登录官网市群民艺术团,并推出了《周周有戏》文艺演出活动。
         
          刚开始阶段,演出活动只是每周一晚上在公园平地上进行表演,设施简陋,条件艰苦。渐渐地,文艺演出内容越来越丰富,前来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地毯式”的演出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沈利明便自掏腰包,斥资50多万元,成功搭建了麒麟之声戏曲大舞台。更专业的设备、更专业的团队,为村民带来更加热闹丰富的文艺表演。
         
          近年来,沈宅村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成立了武术班、舞蹈队、锣鼓队、剑术队等各类文体队伍,为村民的精神需求营造一方宁静的港湾。
         
        拼搏精神 百世不易
         
          刀、锏、斧头、钩镰枪……沈宅村人好武,至今文化礼堂内存列着十八般武器。历史上曾出有名的武师:拳脚棍棒师父沈堂森,刀枪南拳师父沈滨琴,被十里八乡啧啧称赞。
         
          习武之地,拼搏向上精神勃发。旧时,沈宅村多数村民靠农牧渔收入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便各显神通,从最初的串棕衣、弹棉花补贴家用,到后来的车螺丝、贩米糠、做棕床、养珍珠、收购旧塑料品(废旧凉鞋等)、买卖碎布头等,一跃成为小商品市场的主力军。
         
          沈宅村还是味美甘甜的甘蔗、雪花梨和无籽葡萄的种植基地,这些农作物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农忙之余,传统特产“沈宅素面”“沈宅馒头”“沈宅豆腐”一一上市。曾经有童谣这样唱:“吴店摇头,沈宅面,溪田水碓不落锅”,讲的就是沈宅人好客的传统。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努力,山更青水更秀了,村民腰包鼓了,村庄发展走上了康庄大道。
         
          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质量,沈宅村两委干部带头,主动走前列作标杆,将网格党建与和美乡村建设紧密衔接在一起,团结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形成了党员引领、党群联动,共建和美乡村的生动局面。
         
          2018年以来,村两委发动党员率先做到“五带头”,带动全村群众,集中清理垃圾、整理房前房屋、进行五水共治,村内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助力村民共同富裕,今年第一季度,沈宅村筹集900多万元资金,用于建设产业综合大楼,目前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与金华交界处的三口池塘逐一收回,将建造一个集休闲与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垂钓中心,现已在施工中;上溪镇政府引进的五七农场农旅开发项目即将进入原生态开发中。
         
          清晨东方既白,村民的文化生活从这里开始,读书下棋聊天静坐,充实而安逸;入夜华灯初上,大幕拉开,说学弹唱轮番登场,引来大伙阵阵喝彩。而今,沈宅人正用自己的勤劳智慧绘就幸福生活的大美画卷。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图(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吴 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