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溪华民间棋博物馆:聚“棋”之灵韵 理“智”之文脉
溪华村承办棋类比赛(资料图)。
象棋真人秀(资料图)。
气势宏伟的溪华民间棋博物馆。
馆内展厅。
聂卫平签名折扇。
展厅内设有棋子元素。
馆藏的国际象棋。
三国人物造型棋具。
馆藏的栅栏式四子棋。
馆藏的民国陆战棋。
对弈铜像
村内的棋文化墙画
开栏的话:
乡村博物馆是展示乡村传统、地域文化历史特色的空间。今年以来,我市9家乡村博物馆经过提升改造,成功上榜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这9家乡村博物馆遵循“在村、在镇,不在城”的原则,特色鲜明,内容各有千秋。为全面展现乡村博物馆的魅力,多角度挖掘这些民间明珠,本报与市博物馆联合推出“走进乡村博物馆”系列报道,带读者探访一个个溢彩流光的乡村博物馆,挖掘馆藏故事,传承乡土文化。
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山环水绕的桃林深处,凝聚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溪华民间棋博物馆赫然立于上溪镇溪华村楼宇之间,阳光洒过屋檐,溅落点点金黄。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溪华人,从小耳濡目染,待棋如幼时玩伴,相伴相随,在流金岁月中蹉跎共生。从散落民间的棋类到汇聚特色棋文化的博物馆,从就地取材的游戏到拥有专业棋盘棋子的竞赛,民间棋的发展历程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在溪华民间棋博物馆的内墙之上徐徐展开,一笔一墨,精彩纷呈。
挖掘濒临消失的民间棋
说到棋,我们会习惯性联想到围棋、象棋这些国之精粹,以及飞行棋、跳棋、五子棋这些为人熟知的热门棋类。不过,民间还有一些流传深远的“土棋”,其规则不一,却又口口相传。玩这类棋有个好处,就是不用买棋盘和棋子等棋具,就地取材就能玩。在旧时,农村的孩子想要玩棋,在大石头上,或在地上,随处找一块地儿,席地而坐,划地为棋盘,再找些小石头或小瓦片当棋子,就能兴高采烈地玩一整天。
在溪华民间棋博物馆进门处,立着两个孩童对向而坐欢快下棋的铜像,以简约圆形图画为棋盘,方块状石头为棋子,天地之间,只剩孩童间的方寸棋局。踏入博物馆,五花八门的棋种和妙趣横生的棋名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据悉,这座立于村中心的特殊博物馆,如今已是溪华村的热门文化景点。在这里,无论是当地村民或是游客,都可以随意取一盘心仪之棋,来一场肆意挥洒的棋战。
“民间棋流行于民间,靠的是口口相传,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溪华村文书斯骏磊告诉记者。起初,村里的溪华小学搜集了一些散落的民间棋,将其作课外实践课程之用。后来,溪华小学的老校长丁志平积极对接,并得到了“非遗”民间棋项目传承人周伟中的鼎力相助。周伟中自幼喜爱棋类游戏,并对400多种民间棋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棋类游戏分类系统,先后编撰出版了《民间棋类100种》《民间棋类游戏》等棋类书籍。2002年,周伟中协助溪华小学开设民间棋课程,编纂了《民间棋文化》作为教材,使得溪华小学的棋类课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周伟中老师的支持,为我们村棋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斯骏磊表示。2017年,溪华村在原溪华小学旧址上规划并新建了溪华民间棋博物馆,并将周伟中捐赠的棋类书籍、民间棋作为馆藏分门别类进行陈列,村里还根据博物馆的展陈需要增购或接受社会捐赠的部分书籍与棋具。
飞檐翘角、青砖黛瓦,这个萦绕古朴气息的溪华民间棋博物馆充满了江南古建筑的幽静气韵,踱步其中,脚步都变慢了许多。溪华民间棋博物馆集教学、活动、娱乐于一体,内设民间棋展示馆、溪华棋讲台、棋类书籍阅读吧等区域。展厅内,俯拾皆是各类棋文化的科普与展陈,包括对中国围棋、中国象棋、中国民间棋、国外民间棋等相关文化的介绍,临展厅还展示着部分中国棋类大师的相关事迹。为了更全面地展示棋文化,馆内还设置了两个大显示屏,以及一台可自行下棋的智慧屏,让观众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屏风式四子棋像屏风一般站立,栅栏式四子棋也如栅栏般围合,升官图棋的棋谱被密密麻麻的字体包围,没有棋谱的民国陆战棋由木色方块的棋子组成,分六煲棋则以核桃状制品为棋子……这里共有馆藏300多种,其中馆藏的民间棋以12种类别进行区分,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很多民间棋都濒临消失,很多人甚至从未见过,但通过馆藏的形式流传下来,很有意义。”斯骏磊说。
以棋为媒传承乡土文化
穿村而过的百棋街,两侧的石块被村民精雕细琢成棋盘的模样,黑子白子点缀其间,颇有棋中棋的感觉;立于村口的棋文化长廊,演绎着“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的古往今来;被“棋子”景观环绕的村前农田中,金黄色的稻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徜徉在溪华村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棋文化元素。
“村里还曾演绎真人版象棋比赛,格外有趣。”溪华村支委吴肖琴说。2018年,“浙江省象棋特色示范村”授牌仪式在溪华民间棋博物馆举行。馆外有800平方米的百棋广场,当天,在这个似大型象棋棋盘的广场上,一场由溪华村村民集体上演的“象棋真人秀”令人印象深刻。32位村民身穿贴着“将、士、马、兵……”的服装,化身为楚汉的将士,有张有弛地攻守进退,用扎根于乡野的文化书写一场棋局人生。
民间棋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而溪华村自然淳朴的环境和民风,则是民间棋文化重生的土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据了解,溪华民间棋博物馆建成后,溪华村相继开展了浙江省象棋快棋公开赛、重阳节礼仪活动、棋类公益培训、文化惠民演出等各类活动。11月12号,村里又举办了“溪华杯”金华市第三十八届象棋棋王赛。“从2018年开始,我们村每年都会开展几场棋类赛事,等级不同、类型不同,很有意思。”吴肖琴说,村里已举办大大小小的棋类比赛十几场。
而作为棋文化的载体,溪华民间棋博物馆自开馆以来,陆续接待溪华小学、香山小学、上溪幼儿园等中小学校的研学团体多个,开展“民间棋文化讲堂”公益培训活动多次,承办省市级象棋比赛多次,博物馆知名度持续上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在溪华村,一座座民居在棋文化布局中顺势而立,如同一枚枚棋子,散落在村庄的棋盘之上。村内,随处可见躬耕而息的老农,在家门口摆上一个简易棋盘,邀请来客纵横棋局、落子人生。这个镶嵌在秀美村庄中的溪华民间棋博物馆,正乘着大时代的文化新风,拂过村民的精神家园,以棋启智,共筑充满文化底蕴的富美乡村。
相关链接
在溪华民间棋博物馆,记载着中国围棋、中国象棋及12类中国民间棋等相关介绍。
围棋: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人称之为“弈”,棋类之鼻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围棋起源,与原始社会的战争、兵法有关,与八卦占卜也有关。关于围棋的起源问题,一直未有定论,还有待学术界继续探讨。“从围棋所模拟的战争形态来看,围棋反映的应是原始时代的状况,是原始时代人与人、部落与部落之间生存斗争的反映。作为游戏与竞技的围棋,应该定型于春秋时期。”
这种策略型两人棋类游戏,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风靡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后又流传到欧美,被称为“Go”。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象棋:象棋亦作“象戏”“象碁”,中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象棋产生的时间,当在战国之前,但“前”到什么时候?可上推到春秋时期,象棋是模仿当时兵制而产生的。他们的依据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比如,以舞蹈象征战斗,则名“象舞”;而以着棋象征战斗,则名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产生于春秋时期是合乎当时历史情况的。
此后,象棋历经各个朝代,象棋形制也在发生着变化。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1956年,象棋被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1981年,原国家体委把武术、象棋列为向世界推广的两个重点项目。现今象棋有世界象棋联合会、亚洲象棋联合会、欧洲象棋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也是第16届、第19届亚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12类民间棋:除了围棋、象棋外,民间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棋,以各棋种的取胜方式为主要依据,兼顾其他特征进行分类,也许能更好地概括棋类的全貌。按照这样的分类法,溪华民间棋博物馆将所有棋种分为十二个大类。借用生物学分类法,把所有棋类游戏看作一个纲——棋类游戏纲,简称“棋纲”。之后再将“棋纲”划分为十二个目,即到达目、封锁目、占地目、成形目、吃子目、多符目、分投目、猜测目、不等目、博戏目、单人目和滑块目,各目以下再划分为科、属、种等。这样,每一个棋种都将在该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王佳丽)